位置: 首页 > 热点 > > 正文

《摩诃止观》| 别教之人十住心后。十行之位修假方便 世界球精选

2023-04-15 17:07:06 来源:祖道影


(资料图片)

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
欢迎关注祖道影

圆觉汝大智,黙然无言说。

离却一切相,是入不二门。

——祖道影

《摩诃止观》

[隋]智者大师

《摩诃止观》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,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,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。“摩诃”,意为大,指智顗所著渐次、不定、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《圆顿止观》,所以《摩诃止观》也称作《大止观》。“止观”,从狭义上说,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。

卷第六下

复次神农本方用治后人未必并益。华他扁鹊观时观药更立于方。所以者何。乡土有南北人有儜健。食有咸淡药有浓淡。病有轻重。依本方治不能效益。随时制立仍得差愈。佛初出世众生机熟。逗根说法无不得悟。后代浇漓情惑转异。直用佛经于其无益。菩萨观机通经作论。令众生得悟。唯悟益彼是入假正意。岂可守旧壅于化道耶。释论云。依随经法广立名字。而为作义名为法施。菩萨为修如此慧故。大悲誓愿勤精进力。通修止观。诸佛加威豁然鉴朗。于入假智而得自在。 ○三应病授药者。既知苦集之病。又识道灭之药。若众生无出世机。根性薄弱不堪深化。但授世药。如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。故敬上爱下。世间大治。礼律节度尊卑有序。此扶于戒也。乐以和心移风易俗。此扶于定。先王至德要道此扶于慧。元古混沌未宜出世。边表根性不感佛兴。我遣三圣化彼真丹。礼义前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。真丹既然。十方亦尔。故前用世法而授与之云云。又授出世药者。十种因缘所成众生根性不同则是病异。随其病故授药亦异。谓下中上上上。 下根四义。一者志乐狭劣。二行力微弱。三五浊障重。四智慧极钝。乐小法故说生灭法。行力微弱修事六度。五浊障重勤苦对治。智慧钝故断淫怒痴。名为解脱。是为授因缘生法之药。治下根病也。虽是下根欣乐不同。诸圣作论复开为四。乐闻有者说阿毗昙生其小善破其五浊。因此方便见于真谛。乐闻无者论成实论生其小善破恶入真。乐闻有无说昆勒论生善破恶入真。乐闻非有非无者为说离有无经生善破恶入真。是为入假菩萨作四论申四门。授四药治诸病云云。 次中根人授药者。此人心志小强行力小胜。宜生理善。五浊障轻智慧小利。赴其乐欲为说因缘即空。闻生理善破于恶因见第一义。是为授即空药治中根人。此又为四。谓下中上上上。即是四门入池。例前云云。 次观上根人授药者乐欲心广善根开阔。五浊已除智慧又大。授无量四谛生界外善。次第断五住得入中道。是为授即假药治上根人。就此又为四。即是四门授药。例上可知。次观上上根授药者。此人乐欲乃至智慧悉无与等。故名上上。为如理直说善如空生。障如空灭。入究竟道。是名授即中药治上上根人。亦有四门授药治病云云。 若入空观尚无一法。何有诸法。今授十六道灭治十六苦集。正是入假。随其类音妙声遍告。发彼耳识转度入心。令得服行各获利益。如一云所雨。而诸草木各得生长。云云。 ○四明入假位者。一先历教判位。二明利益。三结破法遍。人意咸言。先除见假后却思惟。入空之果尚已迢遰。出假化物非已所能望崖自绝。今当分别假位不同。夫三乘之初不愚于法。皆欲求佛厌患生死喜多退转。譬如有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。翘心束脚。若念路艰险便退不前行人亦尔。畏惧生死退大沈空。后闻菩萨胜妙功德。自惟败种泣动大千。不待所因而怀忧悔。若依此义。但有入空便无入假事也。若三藏菩萨初修空狼伏烦恼羊而不断结。若断结者。则无六度功德身肥。是初阿僧祇位也。二僧祇烦恼脂消功德转肥。三僧祇正入假位利益众生。此下根人也。中根二僧祇已伏烦恼肥六度身。即能化物。岂待三耶。上根初发心时。为度一切誓求作佛。因闻他说心已明解深识真理。为度他故不求断证。心又一转我应度他。不应不度当勤分别一切药病。何以故。五事重故。如人将儿过险自既安隐。那得掷儿。虽自知空而不弃舍。是为初心即能入假不待至二僧祇也。通教位者。人多执经云。八地修出假。或六地七地断结与罗汉齐方修出假。此一途之说必不全尔。但佛为三根分别。下根断惑尽。方能出假。佛于法华中破其取涅槃心劝发无上道起方便慧。二乘既然。极钝菩萨亦应同此说。今判此为下根耳。中根者断见惑已。生死少宽。思任运断。第二地名菩萨神通。从此已去即能入假。上根者。初心闻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。已为众生作依止处。何须七地方出假耶。若七地者。为大品所呵。有大鸟身长三百由旬。而无两翅从天而堕。若死若死等苦。菩萨亦如是。从初一向专修于空至于六地。是为三空身肥假翅不生。若堕二乘方便道名死等苦。若堕初果名之为死。若见尽是死等。若无学是为死。是鸟欲还天上可得去不。堕无学地欲发菩萨心永不能得。如人被阉不能五欲。华严大品不能治之。唯有法华能令无学还生善根得成佛道。所以称妙。又阐提有心犹可作佛。二乘灭智心不可生。法华能治复称为妙云云。 别教之人十住心后。十行之位修假方便。何以故。入理般若名为住。住生功德名为行云云。下根也。十住初心即能入假已得无漏。一受不退即能出用。何须至十行方起大悲。中根也云云。

往期推荐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