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 首页 > 热点 > > 正文

曹旺德谈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,是因为好吃懒做,没有动手能力 全球今亮点

2023-06-13 06:10:28 来源:顶端新闻
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,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~

曹旺德谈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,是因为好吃懒做,没有动手能力?


(相关资料图)

最近,曹旺德在一次采访中发表了对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的看法。

他说:公务员只需要动动嘴皮,没有技术含量。他还说大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工作。

曹旺德的这一番言论无疑是引起了众怒。

这样的看法是片面而错误的,无法反映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情况。
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的是,现代社会对于公务员的需求越来越高。

公务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,

还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、沟通交流能力、判断决策能力等。

而大学生群体正是人才储备的主要来源之一。

因此,他们选择考取公务员并非因为“好吃懒做”,而是看到了公务员职业的广阔前景和稳定性。

其次,曹旺德的观点忽略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。

目前,大学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,但就业市场供给相对不足,

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是非常不利的。

据统计,每年大约有800万左右的大学生毕业,

但是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市场却供给严重不足。

同时,现代社会对于传统的理工科专业需求下降,而对文科专业和管理类专业需求上升。

这使得很多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成为了一种就业出路。

其次,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,大学生如果想要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,

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。

但是,在校期间,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学到自己专业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,

也缺乏实践经验。

因此,考取公务员成为了一个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。

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,大学生可以通过笔试、面试等环节来展示自己的能力,

从而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。

此外,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其他困难。

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人际关系和社会经验。

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建立起广泛的社交网络,也没有接触到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。

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显得比较被动,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。

而考取公务员可以提供一种相对稳定和可靠的职业选择,

同时还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人际关系。

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“好吃懒做”,

相反,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笔试、面试等环节才能考入公务员队伍。

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,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并非仅仅因为就业难,还有其他的原因。

例如,公务员职业具有相对稳定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前景,

同时它也是一份光荣的职业,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,获得尊重和认可。

因此,虽然就业难是促使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重要因素之一,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。

最后,曹旺德的观点忽略了社会环境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。

现代社会中,物欲横流,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。

这种社会环境下,许多人对稳定的工作和高薪的职业产生了强烈的渴望。

这也是许多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的原因之一。

但这并非大学生本身的错,而是当前社会价值观的问题。

公务员的稳定性是大家所认同的,在目前的就业情况下,大家选择考公务员也确实很正常。

对于一些比较贫穷的家庭来说,考上公务员可能是他们改变阶级的唯一办法

综上所述,曹旺德的观点存在严重的误解和偏见。

大学生群体选择考公务员,并非因为“好吃懒做”,

而是基于就业难、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。

因此,我们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大学生本身,

而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进行思考和探讨,寻找更加科学、合理的解决方案。

比如,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改革、优化就业环境和机制等,

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
大学生考取公务员,是目前他们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。

在面对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后,本身就十分缺乏动手能力,而这也不是他们的错。

而考取公务员是他们更上一层楼的唯一有效途径。

另一点是,由于世俗并未摆脱一些职业歧视,大家依然觉得考上公务员才是光宗耀祖。

当然,这些问题并不是能立刻解决的,教育部门任重而道远。

- The End -

作者 | 汤米

编辑 | 不下雨

参考资料:

[1]吴丽萍,叶淑慧,万彬荣.近二十年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回顾和展望——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[J].现代职业教育,2023(16):145-148.

[2]张仲琪,高翠欣.后疫情时代大学生“考公务员热”现象研究[J].中国大学生就业,2022(14):11-17.DOI:10.20017/j.cnki.1009-0576.2022.14.002.

[3]Bruk, A., Scholl, S. G., & Bless, H. (2018). Beautiful mess effect: Self–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15(2), 192-205

标签: